施琅(1621年3月7日-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明郑降清将领,封三等靖海侯,谥襄庄,赠太子少傅。其长子施世纶,曾任漕运总督,次子施世骠统领清兵来台平定朱一贵民变。

生平

家世

施琅先祖施炳,南宋高宗朝评事官,于隆兴元年(1163年)自光州固始县施大庄(今郭陆滩镇青峰村)南渡入闽,为浔海施氏始祖。

施琅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十五日。

降清与反清

早年施琅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然其反清之志尚在,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明郑军的重要将领,还曾经奉献策略帮助郑成功杀族叔郑联(一说族兄)夺取厦门,也积极参与海上起兵反清。

再降清

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了曾德,因而得罪了郑成功,严厉的郑成功立即诛杀施琅全家,施琅逃走,父亲与兄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族灭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施琅先后担任清朝副将、总兵、水师提督,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

施琅甫投清营二次领军征台遇风不顺,后调北京任内大臣期间,甚为贫苦,依靠妻子在北京当女红裁缝贴补家用所需。期间郑成功在台湾病逝、继为延平郡王;郑经主政期间,明郑内部派系斗争日趋激烈,群臣分以支持郑经二子克臧、克塽为名,结党争权,国事日非。

进攻台湾

1681年,台湾东宁王国的郑经薨逝,权臣冯锡范与宗室郑哲顺等,发动东宁之变,杀了郑克臧,立先王幼子郑克塽。七月,清廷大学士李光地上书认为攻台条件成熟,光地为福建省泉州府安溪人,并推荐泉州同乡施琅。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命其 “相机进取”;施琅遂得积极进行攻讨明郑的部署准备,时年六十一岁。

1682年,康熙排除朝廷中反对意见,决定攻台,命福建总督姚启圣“统辖福建全省兵马,同提督施琅,进取澎湖、台湾”,授万正色为步兵提督领军12万进驻福建,接应水师提督大将军施琅,俱受姚启圣节制。1683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明郑水师获得大胜,后郑克塽顺命髻发令率臣民降清。他还反驳当时清廷内部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宜弃其地”的意见,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施琅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台湾归还荷兰密议

“三藩之乱”期间,福建主政者耿精忠与广东主政者尚之信均鼓励手下商人前往日本与东南亚贸易,以支应财政开销。台湾主政者郑经也占领福建海澄、广东南头(珠江口东北面)水域,以经营对中国大陆的贸易。1680年代起,在清廷逐步掌握闽、粤两省后,开始整肃耿、尚两藩下的外贸商。以沈上达为首的广东外贸商,遭受到全面压制;而福建外贸商则在总督姚启圣筹备征台军需的借口下,得以苟延残喘。郑氏势力在撤出中国沿岸后,因清廷对闽、广外贸商之整肃,以及台湾天灾、暹罗洋米涨价等因素之影响,发生了军饷与军粮周转不灵的现象。1683年夏季,清军水师在施琅率领下,于澎湖击败郑军。东宁王国决定投降清廷“举国归命”[3],以免因洋米被截,导致饥荒。施琅在与英、荷两国滞台人员接触后,计划以“台湾归还荷兰”等方式,诱引英、荷两国人前往福建或台湾贸易,并以“外国贪涎”为由,力促清廷维持海禁,以达成让福建外贸商垄断中国外贸的目标。然施琅此一企图,并未获得荷兰当局支持,遂于1684年,在康熙帝坚持开海,以及福建、两广总督不予配合的多重因素下破灭。

统治台湾

施琅攻占台湾后,虽郑成功杀施琅父兄,施琅仍亲至当时葬于台南的延平郡王墓前,跪拜磕头痛哭,喃喃祷郑国姓,意略曰:“忠孝不能两全,初芝龙公提携施氏父子有恩,并且佩服郑国姓忠于明朝鞠躬尽瘁,惟施琅也背负父兄大仇;今之如此,各为其主,天意使然,四十年国仇家恨,纠葛至此,感伤不已云云;左右闻之动容。”

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田产7500甲以上等收入施琅名下的,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一直延续到台湾日治时期。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施侯大租”的收纳统归清朝在台衙门代行,并保送至北京转交施琅世袭业主。如此犹嫌不足,还贪得无厌,连无田无地的澎湖渔民也不放过,施琅向渔民们勒索“规礼”收入私囊。他死后几十年的乾隆二年,清廷发布上谕说:“闽省澎湖地方,系海中孤岛,并无田地可耕。附岛居民,咸置小艇捕鱼,以糊其口。昔年提臣施琅倚势霸占,立为独行,每年得规礼一千二百两;及许良彬到任后,遂将此项奏请归公,以为提督衙门公事之用,每年交纳,率以为常。行家任意苛求,鱼人多受剥削,颇为沿海穷民之苦累。著总督郝玉麟,宣朕谕旨,永行禁革。”

在施琅的治下,规定“赴台者不许携眷。琅以惠、潮之民多通海,特禁往来。”(连雅堂《台湾通史》)。首先严禁粤东人渡台,表面上的理由是那里出的“海盗”多,实际原因是“惠潮之民多与郑氏相通”,于是台湾客家人人口数因此大幅落后同时移民台湾的泉州人及漳州人,而在日后分类械斗中失利并退出平原。对其他地区的人民渡台也严加限抑,竟然规定渡台人员不得携带家眷,也就是说不许老百姓在台湾扎根,这一政策后来导致台湾妇女奇缺。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引《理台末议》的记载说:“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琅殁,渐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因此施琅对台湾的统治构成当时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碍。

后事

施琅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

评价

清朝

康熙帝:“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将军施琅,谙熟海岛,凡事必与之共议!” “如施琅者,立如此奇勋,必令永秉节钺,荣华以终其身!” “施琅之功甚大。”

个人评价

连雅堂在《台湾通史·施琅列传》中评论称:“施琅为郑氏部将,得罪归清,遂藉满人以覆明社,忍矣!琅有伍员之怨,而为灭楚之谋,吾又何诛?独惜台无申胥,不能为复楚之举也。悲夫!”[9]连横并未坚持他一贯的明郑立场对施琅加以谴责,反而将他比喻为伍子胥,从人子复仇之议寄予同情。

赵尔巽:台湾平,琅专其功。然启圣、兴祚经营规划,戡定诸郡县。及金、厦既下,郑氏仅有台澎,遂聚而歼。先事之劳,何可泯也?及琅出师,启圣、兴祚欲与同进,琅遽疏言未奉督抚同进之命。上命启圣同琅进取,止兴祚毋行。既克,启圣告捷疏后琅至,赏不及,郁郁发病卒。功名之际,有难言之矣。大敌在前,将帅内相竞,审择坚任,一战而克。非圣祖善驭群材,曷能有此哉?

共产中国历史研究员吴伯娅:施琅力主留台守台,巩固边防,维护统一,防止外来侵略,对满族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他的远见卓识造福后人,流芳百世。

中国哲学家李泽厚依据其一贯坚持的伦理绝对主义信念,认为文天祥、史可法、郑成功等保乡卫国,重视气节,才是值得推崇的对象。相反,若认为任何人有助于“疆土扩大”而无原则地改换效忠对象,则可能导致同意汪精卫吴三桂的危险,即未来有人支持美国征服中国也可能受到正面评价。李泽厚进一步认为,满清政权比之明代更为闭锁,对文化之压制更甚,如若李自成击败清廷,中国之发展有可能较好。所以如此观之,施琅投效清廷,也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从历史、道德两面来看,施琅都是负面人物。

香港著作武侠小说家金庸在《鹿鼎记》中通过韦小宝对施琅说的语言透露了金庸对施琅的不满。

施琅与妈祖

施琅底定全台,上奏清廷建议奉台湾民间信仰的妈祖“天妃”赐晋天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准奏,且进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敕号,改台南宁靖王府为大天后宫,派满族大臣礼部侍郎(三品)雅虎致祭。雍正四年,皇帝又御书“神昭海表”匾,由台湾镇总兵林亮迎至天后宫敬悬,乾隆时期清廷又颁旨改官祀,天后宫之名称逐渐普及至今。

当时施琅从湄洲岛湄洲妈祖祖庙带来的古妈祖黑面二妈,目前安置奉祀在鹿港天后宫,供众信徒膜拜,此尊神像已有一千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仅存一尊,大陆本有两尊开基妈,但都毁于文化大革命。

书中描述

【1】白衣尼眼望郑克塽,缓缓的道:“那么你第一个师父,就是投降满清鞑子的施琅么?”

【2】郑克塽道:“是。这人无耻忘义,晚辈早已不认他是师父,他日疆场相见,必当亲手杀了他。”言下甚是慷慨激昂。韦小宝寻思:“原来你的师父投降了朝廷。这个施琅,下次见了面倒要留心。”郑克塽又道:“晚辈近十年来,一直跟冯师父学艺,他是昆仑派的第一高手,外号叫作‘一剑无血’,师太想必知道他的名字。”白衣尼道:“嗯,那是冯锡范冯师傅,只是不知他这外号的来历。”郑克塽道:“冯师父剑法固然极高,气功尤其出神入化。他用利剑的剑尖点人死穴,被杀之人皮肤不伤,决不见血。”

【3】正说话间,亲兵来报,说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来拜。韦小宝登时想起那日郑克塽说过的话来,说他是武夷派的高手,曾教过郑克塽武功,后来投降了大清的,不禁脸上变色,心想这姓施的莫非受郑克塽之托,来跟自己为难,冯锡范如此凶悍厉害,这姓施的也决非甚么好相与,对亲兵道:“他来干甚么?我不要见。”那亲兵答应了,出去辞客。韦小宝兀自不放心,向另一名亲兵道:“快传阿三、阿六两人来。”阿三、阿六是胖头陀和陆高轩的假名。

【4】索额图笑道:“这份礼可不轻哪,老施花的心血也真不小。”韦小宝问道:“怎么?”索额图道:“玉碗中刻了你老弟的名讳,还有‘加官晋爵’四字,下面刻着‘眷晚生施琅敬赠’。”韦小宝沉吟道:“这人跟我素不相识,如此客气,定是不怀好意。”

【5】韦小宝伸伸舌头,说道:“连郑成功这样的英雄豪杰,也在他手下吃过败仗,这人倒不可不见。”对亲兵道:“施将军倘若没走,跟他说,我这就出去。”向索额图道:“大哥,咱们一起去见他罢。”他虽有胖陆二人保护,对这施琅总是心存畏惧。索额图是朝中一品大臣,有他在旁,谅来施琅不敢贸然动粗。索额图笑着点头,两人携手走进大厅。

【6】施琅坐在最下首一张椅上,听到靴声,便即站起,见两人从内堂出来,当即抢上几步,请下安去,朗声道:“索大人,韦大人,卑职施琅参见。”韦小宝拱手还礼,笑道:“不敢当。

【7】你是将军,我只是个小小都统,怎地行起这个礼来?请坐,请坐,大家别客气。”施琅恭恭敬敬的道:“韦大人如此谦下,令人好生佩服。韦大人是一等子爵,爵位比卑职高得多,何况韦大人少年早发,封公封侯,那是指日之间的事,不出十年,韦大人必定封王。””韦小宝哈哈大笑,说道:“倘若真有这一日,那要多谢你的金口了。”

【8】索额图笑道:“老施,在北京这几年,可学会了油嘴滑舌啦,再不像初来北京之时,动不动就得罪人。”施琅道:“卑职是粗鲁武夫,不懂规矩,全仗各位大人大量包涵,现下卑职已痛改前非。”索额图笑道:“你甚么都学乖了,居然知道韦大人是皇上驾前第一位红官儿,走他的门路,可胜于去求恳十位百位王公大臣。”

【9】施琅恭恭敬敬的向两人请了个安,说道:“全仗二位大人栽培,卑职永感恩德。”

【10】韦小宝打量施琅,见他五十左右年纪,筋骨结实,目光炯炯,甚是英悍,但容颜憔悴,颇有风尘之色,说道:“施将军给我那只玉碗,可名贵得很了,就只一桩不好。”施琅颇为惶恐,站起身来,说道:“卑职胡涂,不知那只玉碗中有甚么岔子,请大人指点。”韦小宝笑道:“岔子是没有,就是太过名责,吃饭的时候捧在手里,有些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小心,打碎了饭碗,哈哈,哈哈。”索额图哈哈大笑。施琅陪着干笑了几声。

【11】韦小宝问道:“施将军几时来北京的?”施琅道:“卑职到北京来,已整整三年了。”韦小宝奇道:“施将军是福建水师提督,不去福建带兵,却在北京玩儿,那为甚么?啊,我知道啦,施将军定是在北京堂子里有了相好的姐儿,不舍得回去了。”

【12】施琅道:“韦大人取笑了。皇上召卑职来京,垂询平台湾的方略,卑职说话胡涂,应对失旨,皇上一直没吩咐下来。卑职在京,是恭候皇上旨意。”

【13】施琅站起身来,说道:“今日得蒙韦大人指点,茅塞顿开。

【14】韦小宝善于拍马,对别人的谄谀也不会当真,但听人奉承,毕竟开心,说道:“皇上曾说,一个人太骄傲了,就不中用,须得挫折一下他的骄气。别说皇上没降你的官,就算充你的军,将你打入天牢,那也是栽培你的一番美意啊。”施琅连声称是,不禁掌心出汗。

【15】索额图捋了捋胡子,说道:“是啊,韦爵爷说得再对也没有了。玉不琢,不成器,你这只玉碗若不是又车又磨,只是一块粗糙石头,有甚么用?”施琅应道:“是,是。”

【16】韦小宝道:“施将军,请坐。听说你从前在郑成功部下,为了甚么事跟他闹翻的啊?”施琅道:“回大人的话:卑职本来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的部下,后来拨归郑成功统属。郑成功称兵造反,卑职见事不明,胡里胡涂的,也就跟着统帅办事。”韦小宝道:“嗯,你反清复……”他本想说“你反清复明,原也是应当的”,他平时跟天地会的弟兄们在一起,说顺了口,险些儿漏了出来,幸好及时缩住,忙道:“后来怎样?”

【17】施琅道:“那一年郑成功在福建打仗,他的根本之地是在厦门,大清兵忽施奇袭,攻克厦门。郑成功进退无路,十分狼狈。卑职罪该万死,不明白该当效忠王师,竟带兵又将厦门从大清兵手中夺了过去。”韦小宝道:“你这可给郑成功立了一件大功啊。”施琅道:“当时郑成功也升了卑职的官,赏赐了不少东西,可是后来为了一件小事,却闹翻了。”韦小宝问道:“那是甚么事?”

【18】施琅道:“卑职属下有一名小校,卑职派他去打探军情。

【19】施琅万料不到他听到这件事会如此愤慨,登时大起知己之感,一拍大腿,说道:“韦大人说得再对也没有了。您也是带惯兵的,知道军法如山,克敌制胜,全仗着号令严明。”韦小宝道:“老婊子的话,你不用理,那个甚么小校老校,抓过来喀嚓一刀就是。”施琅道:“卑职当时的想法,跟韦大人一模一样。我对董夫人派来的人说,姓施的是国姓爷的部将,只奉国姓爷的将令。我意思是说,我不是董夫人的部将,可不奉夫人的将令。”韦小宝气忿忿的道:“是极,谁做了老婊子的部将,那可倒足大霉了。”

【20】索额图和施琅听他大骂董夫人为“老婊子”,都觉好笑,又怎想得到他另有一番私心。

  • 上一篇:吴应熊
  • 下一篇:沐剑屏